市场波动,产品价格大缩水,企业被迫停产……2008年的崇左锰业经受着严峻考验。
然而,就是在这种形势下,2008年崇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首次突破200亿元。锰业功不可没。当年规模以上锰业产值近50亿元,同比增长36.1%。
底气来自于多年的打造。资源的优势、产业的升级、企业的扩张、科技的支撑,使崇左迅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矿山基地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锰矿生产加工基地。
产业升级,由低端走向高端市场
崇左锰矿储量1.49亿吨,占广西的62.72%、占全国储量的四分之一。在全国262处锰矿区中,唯一资源量超1亿吨的就是崇左市大新下雷锰矿。
然而,丰富的锰矿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撤地设市之初,锰产品仍以低档的铁合金、硫酸锰、富锰渣等粗加工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全市锰业产值仅4亿余元。
资源优势要转化成经济优势。建市后,市委、市政府经多次调研,提出做大做强锰业,打造中国绿色锰都,到2010年实现锰业产值100亿元的目标。把锰业作为崇左市工业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来扶持、培育发展。
几经努力,产业洼地效应逐渐形成。
2005年, 香港上市公司中信资源控股有限公司与广西大锰锰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在崇左设立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放电锰粉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硫酸锰出口企业和世界主要的金属锰生产商。
世界三大锰业巨头之一——法国埃赫曼集团,在崇左投资成立广西埃赫曼康密劳化工有限公司,投资4.6亿元建设年产4万吨电解二氧化锰项目。
国际大企业、大集团的进驻,为崇左锰业发展推波助澜,产业随之升级。
截至2007年底,全市锰冶炼及锰化工总生产能力78万吨。铁合金、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取代矿石成为产品的主角。在国内主要锰业生产地中,崇左锰产品产量、产值均位居前列。高附加值的电解四氧化三锰、锰酸锂等产品的开发得到加强,极大增强了我市工业的市场竞争力。铁合金生产企业广西新振锰业集团有限公司适应市场需要,在加大中、低、微碳锰的开发生产的同时,研发新型复合金产品和其他新产品,抢占市场,避免普通铁合金产品日益激烈的低水平重复竞争。
崇左由此实现了由“一”到“三”的“三级跳”,即由原来单一的锰矿原料基地发展成为全国主要的锰矿原料基地、锰冶炼基地和锰化工基地。
快速扩张,龙头企业市场弄潮
建市前,崇左锰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规模最大的广西大锰公司产值也不过2亿元左右。近几年来,崇左锰加工企业抓住国内锰业生产基地向崇左转移的机遇,通过扩大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大胆扩张,迅速成长,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
龙头企业放眼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全球视野布局企业发展。
中信大锰公司进驻崇左,正值锰业市场低迷之时。公司以敏锐而独到的市场眼光,先后投巨资上马了6万吨电解金属锰厂、2万吨电解二氧化锰厂、20万吨硫酸厂、60万吨碳酸锰地采工程等项目。项目全部投产后,中信大锰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电解金属锰生产企业。
也是在锰业市场最低潮时,新振锰业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兼并了一批小企业,去年又新上两台2.5万千伏安的大型矿热炉,公司生产能力由原来12万吨迅速扩大到近30万吨,跻身全国锰系铁合金生产企业前列。
在资源型产业发展中,资源拥有量决定着产业的走向。中信大锰、新振锰业不仅把产品销往欧美及日韩等发达国家,还未雨绸缪,先后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和非洲等地成功收购了一批矿山资源,为企业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公司大企业的进入和发展,盘活、优化了我市锰生产能力。2007年崇左锰业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达31家,超亿元企业达10家。其中中信大锰12.7亿元(崇左境内部分)、新振锰业6.7亿元(崇左境内部分)。
科技进步,强力支撑锰业发展
崇左锰业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先进生产技术的强力支撑。
新振锰业通过组合把持器的技术改造,每年节约电费500多万元。该公司和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的氧化锰炉外快速还原技术,将冶炼时间缩短1/4,产品电耗成本大大降低。
在选矿中,中信大锰大新分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引进美国先进的破碎设备替代国产设备,并与长沙矿冶研究院合作研制了适合广西贫锰矿石选矿的湿式永磁机替代电磁选机,从而使吨原矿选矿电耗从10.9千瓦时降到6.68千瓦时,年节约电能200多万千瓦时。该项目由此获得全国冶金矿山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崇左的铁合金、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等产品生产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特别是利用碳酸锰生产电解金属锰生产工艺技术的突破,使崇左锰业发展有了长期可利用的资源保障。
资源的优势、产业的升级、企业的扩张、科技的支撑,使锰业成为崇左建市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改变了我市糖业一枝独秀、结构单一的格局,成为仅次于糖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在锰业的快速发展中,这一新兴产业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也愈加增强,在2008年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之时,依然保持了平稳的发展势头,规模以上锰业产值近50亿元,相比于2003年的4.6亿元翻了十倍多。
崇左锰业,在金融风暴中坚强挺立。 (记者 农彩云 梁莉)
|